4月份以后,海外疫情并未明显缓解,轮胎厂家的出口订单,被迫大量取消和延迟。可以预见,在短期内,中国轮胎出口难以恢复往年正常水平,国内市场的竞争也会迎来诸多变局。
一、 轮胎出口狂降
5月23日,海关总署发布今年4月轮胎出口数据。4月份,中国轮胎出口量,狂降三成以上。
数据显示,4月份,中国橡胶轮胎出口量为37万吨,环比减少23万吨,同比狂降33.5%;出口额为58.96亿元,环比减少35.13亿元,同比降幅达到34.1%。
其中,新的充气橡胶轮胎出口量为35万吨,环比减少23万吨,同比下降34.1%;出口额为55.70亿元,环比减少35.06亿元,同比下降34.9%。该月,新的充气橡胶轮胎出口条数,为2778万条,环比减少1341万条,同比大降34.5%。
4月份,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生产活动恢复。但海外疫情大流行,给出口造成了严重的二次冲击。受此影响,前4个月的出口降幅,较一季度降幅明显扩大。
未来全球轮胎供应链布局可能出现两种趋势:一方面,企业更加重视自身供应链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,从而促使某些供应链区域化集聚;另一方面,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,轮胎企业会更加重视对供应链实施多元化布局。
二、 国内市场加速洗牌
疫情重创众多产业部门,轮胎经销商和门店这些中小企业首当其冲。尽管政府出台减税、减租、放宽金融贷款等救助政策,不论初衷如何,往往更利好大企业集团,难免引发“马太效应”,强化资源垄断。
近年来受环保政策的影响,轮胎行业正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,处于整合阶段。所有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企业,都会被淘汰。首先要整合的就是中小企业,如果不进行转型或者升级发展,终将会消失在新一轮的大洗牌之下。
三、 国产品牌影响力增大
不可否认,国产的发展时间较于外资品牌处在弱势,但这也并不能直接认定国产轮胎性能上就一定低于外资品牌。从21世纪开始,国产品牌就开始了快速、有效的发展。
技术上,随着国产轮胎对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,企业在研发技术和研发工艺方面都做了有效的提升,有些轮胎企业的生产设备已经与国外轮胎企业相匹敌。
产能和体量上,国产轮胎占比国际市场份额越来越大,美国《轮胎商业》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轮胎企业75强排行榜,中国企业有34家,占了近一半。
四、 产业竞争更加激烈
扩大内需、提振消费成为新形势下的一大旋律,轮胎行业也迎来出口转内需的关键时期,但产能过剩、需求偏弱的大环境不变,市场竞争只能更加激烈。
此外,新冠疫情催逼传统行业向新经济模式演变。数字经济、线上营销、无接触零售、共享员工……这些新业态、新模式不断出现,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,大小企业在必须紧跟市场步伐,某种程度上,谁掌握先进信息技术、拥有数据优势,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。